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展示 >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017年05月19日 14:46:45 访问量:92

指南学习

一、制定《指南》的背景和意义。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教育规划纲要确定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学前教育“国十条”),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重大举措,各地以县为单位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

  109日,教育部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研究制定《指南》,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学前教育“国十条”的重要举措。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国十条”明确要求“国家颁布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南》的印发对于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提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南》的研制工作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文献研究。从2006年起,参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遍及全球”项目,与40个发展中国家同步启动研发工作。借助这一国际交流平台,专家组分析比较了美、英、德、法等13个国家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标准)的文本结构和内容框架,并先后多次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来华交流。同时,认真总结了有关国内经验,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关幼儿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梳理。

  二是效度检验。专家组利用两年的时间对《指南》初稿进行了严格的内容效度和年龄效度检验。内容效度检验广泛征求了100多位学前教育、儿童心理领域专家及120名有实践经验的幼儿园园长、教师和家长的意见,目的是检验《指南》的内容是否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主要方面。年龄效度检验先后在全国东中西部抽取6个省(区),30个县(区)的456足岁幼儿各1200名,共3600名幼儿及其家长作为测查对象,目的是确定《指南》中各年龄段目标的难易程度是否恰当。

  三是三次集中征求意见。先后两次面向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师范院校征求意见。今年5月—6月,在教育部门户网站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连续多日展开广泛讨论,百度搜索以《指南》为词条的查询量在上网一周内达到4010万次,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教育部收到邮件和书面反馈意见200余份,整体上看,《指南》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肯定,普遍认为《指南》的针对性、时效性、操作性强,不仅对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对转变广大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科学育儿能力,引导舆论宣传提供了权威性的指导资料。

  四是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审议。20127月,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对《指南》进行了审议,一致认为《指南》内容科学准确、系统全面,有关建议针对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有较强的前瞻性、指向性和可操作性。

三、《指南》的基本框架。

  《指南》从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分别是: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习与发展目标,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共32个目标。二是教育建议,根据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同时也指出了错误做法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危害,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共87条教育建议。

  1、语言领域从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方面,提出6个目标。强调语言领域重点在于培养幼儿的口语交流能力,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习惯以及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教育建议方面,强调要积极为幼儿提供与同伴和成人交流的机会,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强调要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萌发幼儿对文字的兴趣,反对通过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过早识字。

  2、科学领域从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两个方面,提出6个目标。强调幼儿的科学学习应注重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的数学学习应注重在生活和游戏中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初步理解数量关系、形状与空间关系,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育建议方面,强调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注重探究过程,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反对提前学习小学教育内容,反对强化训练某些知识和技能。

  3、健康领域从幼儿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三个方面,着重强调了三点:一是幼儿积极、健康的身心状况不仅是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二是身体动作和手的精细动作发展;三是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建议要为幼儿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充足的睡眠、适宜的锻炼和有规律的生活,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保持愉快的情绪,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反对成人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养成幼儿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

  4、社会领域从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着重强调了三点,一是培养幼儿的交往愿望与交往能力,二是学习自尊、自主和自信,三是关心和尊重他人,逐步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建议要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和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强调幼儿的社会性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

  5、艺术领域从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方面,强调让幼儿学会发现和感受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让幼儿欣赏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和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培养初步的艺术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在教育建议方面,着重强调要在日常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艺术想象、表现和创造,不用成人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不追求技能训练。

 四、《指南》突出强调了哪些教育理念?

  答:《指南》既适用于幼儿园教师,也适用于广大家长,操作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着重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理念:

  1.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为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注重激发和保护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支持和引导幼儿去主动探究和学习。

  2.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要充分认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把握蕴含其中的教育契机,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往中感知体验、分享合作、享受快乐。

  3.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和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4.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发展速度各有不同,在不同学习与发展领域的表现也存在明显差异。孩子年龄越小,个体差异就越明显。成人不应要求孩子在统一的时间达到相同的水平,应允许幼儿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5.重视家园共育。强调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倡导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创设平等、温馨的家庭环境,注重家长对孩子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五、《指南》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出了非常具体的目标和教育建议,教师和家长在运用《指南》时需要注意什么?

  考虑到幼儿发展的速度和在各领域的表现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学习和运用《指南》时,最重要的是融会贯通地理解《指南》所倡导的理念,用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去关心幼儿、观察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为幼儿成长创设宽松、适宜的条件和环境,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运用《指南》时要特别注意几点:

  1.《指南》提供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和典型表现是家长和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参照,但不是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快与慢、好与差的“标尺”,不能简单地对照指标评判幼儿,更不能将《指南》作为分领域训练的“清单”,为追求“达标”而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

  2.《指南》有助于帮助家长和教师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确定适合其身心状况的合理发展目标,但《指南》中的各学习与发展目标不能简单、直接地用作幼儿园的具体教育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活动目标,选择活动内容,提供丰富、适宜的玩教具和游戏材料,并善于把握蕴含其中的教育契机,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3.要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理解和运用《指南》各领域的目标及要求,注重各领域之间和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绝不能片面强调和追求幼儿在某一方面和几个方面的发展。

 《指南》指明了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方向,为正本清源,防止和克服“小学化”现象提供了具体方法和建议。不可回避的是,小学择校现象和入学考试问题屡禁不止,一定会影响到《指南》的实施和贯彻落实,最终牺牲的还是幼儿的童年快乐和身心健康。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加大整治力度,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招生政策,规范小学招生程序,依法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坚决取缔围绕小学招生开展的各种形式的考核、面试、测试等选拔性考试,铲除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土壤。二是要积极探索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幼儿园要科学、合理地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重点做好语言表达、初步逻辑思维等学习适应能力的准备,以及主动性、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的准备。严禁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的教育内容。小学要重点做好入学后的过渡和适应教育,有针对性地缩小两个阶段在环境、课程、班集体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差异,减缓学习的坡度和难度。严禁小学一年级以任何理由压缩课程或加快课程进度。三是广大家长要切实转变观念,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教育责任,提高育儿信心和能力,重视和珍惜与孩子沟通、交流、分享快乐的重要性,多花些时间了解孩子、陪伴孩子。另一方面,要自觉抵制各种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

六、 重点解读

    核心提示:34岁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45岁能体会父母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知道自己的家庭地址,说出当地代表性的物产和景观;56岁能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前不久,教育部正式发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给学前孩子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了一个“阶梯”状的标准,并给出了很多指导性的教育建议。

 

 

 

 

 

    

 

 

 

《指南》并不是统一“标尺”

主讲人:赵裕珍

  《指南》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尺’。这次文件名之所用“发展指南”,而不是用“发展标准”,就是考虑到公众的心理,避免公众把它理解成为标尺。《指南》设定了3~6岁儿童身心具有普遍性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供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作为参照,但不是评判幼儿发展的“标尺”,成人不应该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幼儿,也不可用一把“尺子”评判教育是否合格。

  目标是具有普遍性的,至于难易,也是相对的,对于不同环境下的幼儿是有所不同的。如农村幼儿和城市幼儿,相对而言,他们在动作发展和语言发展上各有优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以《指南》为导向,加强城市幼儿的体育教育和农村幼儿的语言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解读二 部分教育目标是否定得过高?

  在健康领域“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目标里,要求3~4岁的孩子连续看电视时间不超过15分钟,4~5岁不超过20分钟,5~6岁不超过30分钟。

  “孩子肯定做不到。”对于这一目标,家长张女士说,她的儿子平时非常爱看电视,如果妈妈不在家监督,孩子会一直看;当大人提出不能继续看电视时,孩子会通过各种耍赖手段逼大人就范。

  此外,还有健康领域的“3~4岁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4~5岁在公共场合不远离成人的视线活动;5~6岁未经大人允许不给陌生人开门”;社会领域的“3~4岁的孩子能说出自己所住的街道、小区名称;4~5岁要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县(区)名称和当地有代表性的物产和景观;5~6岁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国家一些大事”,许多家长对照自己的孩子,感觉无法做到。

  家长感觉孩子无法做到,其实是因为平时家长的教育方式还没有跟上。她说,《指南》很强调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培养。一是从小生活、作息要有规律,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二是要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拿看电视来说,家长要让幼儿明白连续看电视时间太长,对眼睛有损伤;如果按要求做,以后还有机会看。如果纠偏有困难,可以采用转移兴趣、做到就给予奖励等办法,让孩子明白耍赖是没有用的。家里其他成人对幼儿的要求一定要统一。

  对于自我保护能力和归属感的教育目标,郑健成认为教育的生活化、活动性、具体形象是学前教育的突出特点,家长与幼儿园协作、共育,可以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渗透教育,是可以实现发展目标的。

  解读三 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有何副作用?

  在科学领域,针对数学认知,《指南》要求5~6岁的孩子只需要掌握10以内的加减运算。教育部官员表示,要反对提前学习小学教育内容。

  不过,有的幼儿园学习内容远远超过这个标准,尤其是民办幼儿园比较常见。一家民办幼儿园负责人告诉记者,他的幼儿园会借用教具,让孩子掌握9999以内的加减运算。

  幼儿园小学化现象现在在很多幼儿园的确比较严重,这主要是家长望子成长心切造成的后果,再加上有的幼儿园也缺乏对儿童发展规律的认识,让学龄前的孩子接受了过度或是超前的教育。

  “10以内的加减运算,看起来似乎要求很低,对孩子来说是在一个理解范围内的。”郑健成说,举个例子说,如果让孩子从一堆玩具中找出一块红色的正方形的积木,我们大人似乎非常容易,但对孩子来说,他就要经历一长串的思维操作过程,数学认知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思维,幼儿园要通过各种游戏和操作活动,使孩子把10以内的数的概念内化,在此基础上学习加减,而不是靠记住“几加几等于多少”的运算结果。

 幼儿园的小学化教育危害非常严重,直接导致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不仅不利于小学阶段的学习,而且学前教育阶段应该学习和培养的方面会被弱化,全面和谐发展直接受到影响。因此教育部在《指南》中特别强调要反对小学化的学前教育。

  声音与观点

1、“教育建议”操作性非常强

  我觉得《指南》体现了尊重生命、包容孩子的核心思想,体现了面向孩子未来发展和终生品质的特点。“教育建议”部分操作性特别强,也是这部《指南》的一大亮点。比如在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甚至指出了我们不适宜做的行为,这在以往的一些纲要或指南中比较少见。

  同时,我非常赞同《指南》所体现的反对小学化这一思想。幼儿阶段,孩子会计算不代表他具备了数学思维,有的幼儿园会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教给孩子一些小学化内容,实际上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很不好。

   2、肯定了家教的重要性

  《指南》的一个亮点是,明确提出这是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这里肯定了幼儿教育不仅仅是老师的工作,只有在家庭环境和幼儿园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对幼儿起到有效的教育效果。很多家长借口“忙”,把教育孩子的任务扔给幼儿园、兴趣班,这是不对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解析

主讲人:赵裕珍

一、社会领域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价值

(一)幼儿社会领域学习与发展过程

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

     什么是社会性?

   社会性是指人由于社会生活而获得的特征和品性,是人的社会化的结果。

    社会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化指的是儿童从生物人(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即获得人类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包括直立行走、使用工具、言语交流、抽象思维等等);

    狭义的社会化则是指儿童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融入所在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接受所在社会群体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

    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个性化的过程。

   社会化----成为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中心任务之一。

    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其实质在于促进儿童社会化,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性与个性品质。

(二)为什么把社会领域作为幼儿学习发展的重要领域?

     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学习怎样与人相处、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对待别人;逐渐认识周围的社会环境;逐渐内化社会行为规范;逐渐形成对所在群体及其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公民素质。

    幼儿期也是人的个性初具雏形的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对人对事对己的态度、个性品质和行为风格,不仅直接影响其童年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感,影响其身心健康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的形成,更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幼儿社会学习的特点

案例 你画的这是什么啊!

   今天,大三班的美术活动是观察画柳树,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走廊上、院子里摆上一些桌子,几个人一组,面向幼儿园那两棵大柳树,开始一边观察一边作画。

    婷婷画得非常认真,甚至专门跑到树下捡回一片柳叶,仔细看它的叶脉,然后一片叶子一片叶子、一条一条叶脉地画着。画好后,她很得意地想想身边的昊昊炫耀,可一转身,看见昊昊的图画纸上好像只有用水彩笔涂抹出来的一片绿色,婷婷忍不住笑起来:你这画得什么呀!乱七八糟的!昊昊看了看她,没说什么。突然一阵风吹了过来,昊昊马上抓住婷婷的胳膊说:你看!婷婷一抬头,看见柳树随风摇摆起来,像一面绿色的旗子在飘扬。婷婷看看昊昊的画,又看看自己的画,说:你画的是刮风时候的树,我画的是不刮风时候的树!

    昊昊笑了,婷婷也笑了!

案例 这是从哪儿学来的呀!

    在家人眼里,小雅虽然只有3岁半,但已经像个小淑女一样了,文文雅雅的。     开学了,小雅上了一所条件不错的幼儿园,不到两个月,小雅做了一件让妈妈大吃一惊的事。

    星期六下午,妈妈正在把一些用过的塑料袋折成小三角,准备收好再用。这时,小雅走过来,先把自己的三个娃娃摆在沙发上坐好,然后对妈妈说:妈妈!我们来玩上课的游戏吧!你也坐到沙发上当小朋友吧!妈妈答应着,边走到沙发上坐下,但是手里还在折最后一个塑料袋。

    你是怎么回事!没听见我说上课了吗?突然一个凶巴巴的声音传过来,妈妈吓了一跳,抬头一看,小雅正瞪着眼睛看着自己。她不由自主地赶快把塑料袋放到一边,

   你是怎么回事!没听见我说上课了吗?突然一个凶巴巴的声音传过来,妈妈吓了一跳,抬头一看,小雅正瞪着眼睛看着自己。她不由自主地赶快把塑料袋放到一边,

   你!请把嘴闭上!小雅的脸转向一个娃娃。

    没听见啊!说她就不是说你啊! ……

    小雅这是怎么啦?这都是从哪儿学的啊!妈妈真是弄不明白。

两个案例反映的幼儿社会学习方式与特点

伴随性:案例1,在美术活动.欣赏同伴作品中学习理解尊重他人的想法,去自我中心。

模仿性、潜移默化:案例2.对所在教师长期管理行为的模仿。

幼儿社会学习的特点

   儿童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所包括的内容极为丰富,不同的内容往往又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模仿——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榜样)的行为。可模仿的行为模式可以是行动类的,也可以是态度类的;可模仿的榜样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也可以是电视、图书、故事中的虚构形象。

     同化——社会学领域的同化,是指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手周围其他人的影响而逐渐变得与其相似的现象,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化效应是个体在潜移默化中对外部环境的一种不自觉的调适。如:周围的人都彬彬有礼,儿童自然也就会礼貌待人。

    强化——在社会学习过程中,儿童的行为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并伴随着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些结果和体验会对其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强化作用):也就是说,儿童会根据结果和情感体验(强化)的性质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一般而言,带来益处和愉快体验的行为会增加,带来坏处和消极体验的行为会减低甚至消失。

    具有强化作用的结果体验可以来自他人(惩罚),也可以是自己的体验;可以是直接的,即自己亲身感受的(如自己经常争抢玩具而被同伴孤立),也可以是间接的(看到小朋友因帮助别人而收到大家的赞赏)。

     体验——作为动词:体验是在对事物真切感受的基础上对该事物形成情感态度并生成意义的活动。作为名词:体验是学习者在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对其中所隐含的道理和意义形成的独特感受和领悟。这种感受和领悟是直接的、极具个人特征,他人无法替代,而且往往是深刻的。

     体验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是认识和行动的基础。

三、《指南》社会领域的结构与目标、内容

人际交往

1. 愿意与人交往

各年龄的典型表现

2. 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

3. 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各年龄的典型表现

4. 关心尊重他人

……

社会适应

1. 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各年龄的典型表现

2. 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

3. 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各年龄的典型表现

(一)社会领域目标结构框架

     指南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及其在各年龄阶段的表现进行简略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内容大致包括:交往态度和交往技能;对自我和对他人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对群体、群体生活及我群关系的感受、态度和行为几方面。其核心价值在于逐步引导幼儿学会共同生活,建立和谐的社会(包括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性/个性品质。

(二)为什么将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分为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两个子领域?
“社会”从一定意义上看是一个关系系统,可粗略地分为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群体、组织)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通过交往实现,

人与社会的关系则是一个认同与适应的过程。

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

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

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

1. 人际交往的功能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际交往有如下基本功能:

    交流与沟通;

    组织共同活动;

    形成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

    人际交往的这些功能对幼小儿童来说更具有特殊的发展意义。

交流与沟通:

幼儿的学习(包括社会知识的学习)固然主要来自于自身的经验,但在交往中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也是一个重要渠道。在交往中幼儿不仅能够分享来自他人的信息,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解决同伴之间的冲突,也能将自己的经验贡献给他人,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观点。同时,在交流与沟通中感受自己的主体性。

组织共同活动:

共同活动往往是两个或更多人为了某个共同目标而集合在一起进行的活动。通过人际交往来沟通、协调、联合与合作是共同活动必不可缺的条件。幼儿成长过程中,能够共同游戏是其社会性发展中的重大进步,意味着幼儿的目标意识、合作意识、沟通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同时,通过交往开展游戏或其他活动又会进一步促进幼儿相关能力的发展。

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

儿童从出生时起就处在某种人际关系之中,出生后,随着交往对象的增多,人际关系会变得更加复杂多样起来。一般来说,人际关系越丰富,儿童就越能在宽阔的交往空间中得到更大的发展。

人际关系有着不同的性质。人际关系的优劣虽然不单纯取决于儿童一方,但人际关系良好的儿童往往表现出积极、乐观、自信的个性特征和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也更可能在交往中获得更丰富的经验。

增进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

社会交往与幼儿形成对人对己的认识和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交往中,幼儿不仅通过他人的外显行为了解其特点,形成对他人的评价和态度,也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鉴于交往在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指南》将人际交往列为社会领域的重要子领域,将愿意交往、友好相处、自尊自信自主、关心尊重他人四个目标归入这一子领域

2.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不断地学习或修正各种行为和生活方式,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与平衡的过程,也是个体逐步接受所在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

儿童生活的社会群体和机构(家庭、幼儿园、社区等)常常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行为规范和文化特征,会通过角色期望、行为规范、习俗传统等方式影响儿童;儿童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成员也会有选择地接受这些影响,积极地适应社会。儿童发展过程一定会受到来自各种环境的影响。

 

 

 

 

 

 

 

 

 

 

 

 

社会适应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意义

主讲人:孟庆环

 

1)适应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组织的过程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儿童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加入不同的社会群体。比如一开始在家庭然后进入到幼儿园,不同的社会群体有着不同的组织结构特点、不同的社会规则,赋予其成员不同的社会角色和不同的角色期待。幼儿从家庭走进幼儿园,从幼儿园走进小学,所经历的不仅是生活空间的转换,更是生活方式、角色身份、人际关系、行为准则等诸多方面的变化。

      社会环境的这些变化要求儿童必须从心理到行为有所转变,以适应新的社会群体。儿童只有认识到并理解这种变化,主动变换角色、调节行为,才能与新群体建立起和谐关系。因此,每一次社会环境的改变对儿童都是一次挑战,也都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与发展的机会。

2)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培养起来的适应能力是儿童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对社会情境的判断能力,对自己在群体中角色地位的认识能力,对规则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对自己行为的调控能力,以及融入新人际关系时所需要的交往能力等等。在变化迅速的今天,这些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4]是健康个性的重要表现。

3.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形成归属感是儿童的精神需要。

     归属感是指个体认同所在的群体(团体)并感觉自己也被群体认可和接纳而产生的一种隶属于这个群体、与这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说”,将“归属与爱的需要”列为人的重要心理需要。这是一种精神需要,一种对“心灵家园”的渴望。

  研究发现,一个人对某个群体(家庭、班级、学校、家乡、祖国等)的归属感会影响他对这个群体的亲疏度和对群体规则的接受度。一般而言,归属感强的人往往具有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能自觉接受和遵守群体规则;会自动将个人与群体联系在一起,为自己作为群体的一员感到自豪并愿意和群体荣辱与共。一个人如果没有可以归属的群体,就会觉得没有依靠,孤独,缺乏心理安全感。

     幼儿的归属感往往来自于他们对群体生活的直接感受和体验。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群体,父母对幼儿无微不至的照顾会使他们对家庭产生一种归属感;如果幼儿园能像家庭一样带给幼儿温暖、关爱、尊重、支持和鼓励,他们也会对这个群体产生归属感。

     幼儿对社会(家乡、祖国等)的最初看法和感受主要来自于父母和其他亲近的成人,如果成人能够用积极的态度看待社会,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感到满意,那么幼儿就会形成同样的态度并由此产生对家乡和祖国的归属感。

     对幼儿来说,与周围的社会环境建立和谐关系,适应社会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初步理解并遵守群体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对所在群体形成初步的归属感是社会适应的基本内涵。因此,《指南》将其作为社会适应子领域的三个目标提出来。

 

 

 

 

指南社会领域的目标、内容子领域一:人际交往

肖成红

目标1   愿意与人交往

1.与同伴交往

1)交往情感

       愿意 →喜欢

2)交往对象

  A.趋向稳定性

      有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 有自己的好朋友

    B.扩展交往对象

       →喜欢结交新朋友

2.与成人的交往

(1)交往情感

         愿意→喜欢

(2)交往内容

   3—4岁:愿意与熟悉的长辈一起活动

   45岁:喜欢和长辈交谈,有事愿意告诉长辈。

   56岁: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

目标2  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1.交往技能

  34岁:想加入同伴的游戏时,能友好地提出请求。

  45岁:会运用介绍自己、交换玩具等简单技巧加入同伴游戏。

  56岁:能想办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戏。

          应邀→主动加入→主动发起

2.合作与协调能力

  34岁:在成人指导下,不争抢、不独霸玩具。

  45岁:对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能轮流、分享。

  56岁: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

(和平相处→轮流分享→合作互助)

3.冲突的解决

34岁: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听从成人的劝解。

45岁: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在他人帮助下和平解决。

56岁: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

(顺从成人→外在帮助→自己协商)

案例1 玩具枪引发的争执

    大班游戏时,明明在独自玩玩具枪。玩了一会儿,他把枪放在桌子上去厕所。强强走过来,看到了玩具枪便拿起来玩。

    明明从卫生间出来后,跟强强说:这是我的枪,还给我!

     强强:谁说是你的?放在桌上没有人玩,我才拿来玩的。

     明明:这本来就是我的,我刚才上厕所去了,才把它放在桌子上的。

   强强:你说是你的就是你的呀!就不给!

    明明:本来就是我先拿的,你要是不还给我,我就去告老师……

    强强:您告诉老师我也不怕,本来这个枪就没有人玩,我拿的就是我的。

    事件描述 李老师始终默不作声的观察两个孩子之间争论。

    明明继续说:这枪吧,就是我放在这里的。要不然你先玩一会,等一会再还给我吧?

     强强:不!这枪就是我的!干吗要给你!

     明明只好到活动区里去玩别的玩具。玩了一会,明明拿着一个玩具来找强强。

     明明:你都玩了一会了,该让我玩了吧!要不然咱俩换着玩?我用这个玩具和你换……

     最终,强强同意了,他们两人交换了玩具。老师发现在这场争论中,明明和强强的交谈使用了多种策略。

4.人际交往能力(感受力、理解力和语言沟通力)

45岁:活动时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和建议。

56岁:知道别人的想法有时和自己不一样,能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接收时会说明理由。

(愿意接受→倾听+说明)

5.交往中的主要禁忌

4—5岁:不欺负弱小。

56岁: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

(不欺负别人和不被人欺负)

目标3  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1.自主表现

34岁: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或其它活动。

45岁: 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

56岁:能主动发起活动或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

2.自信、自尊

34岁:为自己的好行为或活动成果感到高兴。

45岁:知道自己的一些优点和长处,并对此感到满意;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和任务。

56岁:做了好事或取得了成功后还想做得更好;主动承担任务。

3.独立

34岁: 自己能做的事情愿意自己做。 45岁:  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不愿意依赖别人。

56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愿意学。

4.坚持

  56岁:遇到困难能够坚持而不轻易求助;与别人的看法不同时,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说出理由。

目标4  关心尊重他人

1.礼貌

34岁:长辈讲话时能认真听,并能听从长辈的要求。

45岁:会用礼貌的方式向长辈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想法。

56岁:能有礼貌地与人交往。

2.同情与关爱

34岁:身边的人生病或不开心时表示同情;在提醒下能做到不打扰别人。

45岁: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并有关心、体贴的表现。

56岁:能关注别人的情绪和需要,并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3.尊重与接纳

45岁:知道父母的职业,能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

56岁:尊重为大家提供服务的人,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接纳、尊重与自己的生活方式或习惯不同的人。

 

 

 

社会适应

孟庆环

目标1  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1.喜欢群体生活

34岁:对群体活动有兴趣。

45岁:愿意并主动参加群体活动。

56岁:在群体活动中积极、快乐

兴趣→主动参加→积极快乐

2.适应群体生活

34岁:对幼儿园的生活好奇,喜欢上幼儿园。

45岁:愿意与家长一起参加社区的一些群体活动。

56岁:对小学生活有好奇和向往。

幼儿园→社区→小学

目标2  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1.规则:

遵守规则(34岁)→感受规则的意义(45岁) →理解规则的意义(56岁) →制定规则(56岁)

2.诚实

  34岁:知道不经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东西要归还。

  45岁:不私自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56岁:做了错事敢于承认,不说谎。

3.责任

  45岁:知道接受了的任务要努力完成。

  56岁:能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务。

4.爱惜物品

34岁:在成人提醒下,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

45岁:在提醒下,能节约粮食、水电等。

56岁:爱护身边的环境,注意节约资源。

爱护玩具、其它物品→爱护环境

节约粮食、水电→节约资源

目标3  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1.对家的归属感

34岁:知道和自己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及与自己的关系,体会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 能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暖,爱父母,亲近与信赖长辈。

2.对集体(幼儿园和班级)的归属感

4—5岁:喜欢自己所在的幼儿园和班级,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5—6岁:愿意为集体做事,为集体的成绩感到高兴。

3.对家乡的归属感

   3—4岁:能说出自己家所在街道、小区(乡镇、村)的名称。

   4—5岁: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县(区)名称,知道当地有代表性的物产或景观。

   56岁:能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并为此感到高兴。

4.对祖国的归属感

34岁:认识国旗,知道国歌。

45岁: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奏国歌、升国旗时能自动站好。

56岁: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团结友爱;知道国家一些重大成就,爱祖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指南》社会领域教育建议解析

肖成红

(一)注重关系建立

     建立良好——

        亲子关系

        师生关系

        同伴关系

(二)注重具体情境

     例:目标 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

     引导他们想想假如你是那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感受?让幼儿学习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三)注重提供交往和实践机会

     例:目标 愿意与人交往

     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如:

     利用走亲戚、到朋友家做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机,鼓励幼儿与他人接触和交谈。

   鼓励幼儿参加小朋友的游戏,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乐。

(四)注重成人的榜样

    例:目标4 关心尊重他人

   以身作则,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其他人。如:

       经常问候父母,主动做家务。

       礼貌地对待老年人,如坐车时主动为老人让座。

      看到别人有困难能主动关心并给予一定的帮助。

 

 

分苹果的启示

       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在全美选出 50 位成功人士和 50 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有两封回信耐人寻味。一封来自白宫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名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是同一件事情:小时侯母亲给孩子分苹果。

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一的苹果,我一眼就看中那个又红又大的了,这时妈妈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一个?弟弟抢先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东西让给别人。于是我灵机一动,立即说道: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那个最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她欣喜的在我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奖励给了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

那位白宫的著名人士这样写道: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各不同。我和弟弟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想要得到他,很好,现在请大家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我们三人比赛,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好的苹果。

共勉:踏实做事、坦诚做人、随遇而安

幼儿在健康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应与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地发展。  

(一) 对《指南》健康领域的整体认识

  1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是开展幼儿园健康领域工作、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认识基础

  什么是健康?怎样理解幼儿的健康?为促进幼儿的健康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幼儿在健康领域需要学习和发展哪些内容和能力?上述问题是我们在开展幼儿园健康领域工作、和家长一起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时首先需要弄清楚的问题,而这些又与我们具有怎样的健康观念直接关联。

  《纲要》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并从幼儿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层面概要阐述了健康观念的基本内涵。《指南》则明确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同时提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幼儿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幼儿期是身体和心理发育、发展的重要时期,维护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不仅关系到幼儿当前的健康状况,也将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深远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是开展幼儿园健康领域工作、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认识基础。幼儿在健康领域的学习和发展也是围绕这样的健康观念展开的。

  2.健康领域包含的三方面内容为幼儿园开展健康领域的工作指明了基本方向

  《指南》将幼儿在健康领域中的学习与发展划分为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三方面内容。

  身心状况包括幼儿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状况,这是正确健康观念的重要体现。其中,根据幼儿体态发育、情绪表现和适应能力三个维度提出了幼儿阶段需要学习和发展的具体目标,集中表现为幼儿在身体形态、机能和心理发展的基本状况。

  动作发展包括身体大肌肉动作和手部小肌肉动作的发展目标。幼儿的动作发展是身体机能发展状况的重要表现,同时也与幼儿心理的发展具有内在联系。幼儿期是身体动作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身体动作的发展是适应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

  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包括与幼儿健康成长密切关联的生活惯、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和安全生活的能力。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是维护和促进幼儿自身健康的重要保证。幼儿阶段正式良好行为和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幼儿需要从学习生活开始,为今后的独立生活打下基础,生活自理能力和安全生活能力也是幼儿适应社会生活必备的重要能力。

  《指南》健康领域所包含的这三方面内容为我们开展幼儿卫生保健工作、保育与教育工作指明了基本方向。

  3.幼儿在健康领域的学习与发展与其他领域密切关联

  《指南》指出,幼儿的身心健康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指出幼儿在健康领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价值。例如,幼儿发育良好的身体是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幼儿只有体质强健、情绪愉快,才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之中,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有助于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幼儿动作能力的发展还是进行早期阅读、绘画、表演以及操作的能力基础。

  心理健康的范畴很广,《指南》的健康领域仅涉及幼儿情绪发展以及对集体生活环境的适应等方面目标,还有许多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相关的目标包含在《指南》的社会领域中,因此,健康领域与社会领域密切关联、相互补充,幼儿在这两个领域的学习与发展都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幼儿在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也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例如,幼儿在了解与探索物质世界和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对物质特性以及有关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还有助于提高幼儿对危险事物的认识与判断能力,更好滴维护自身的安全。又如,幼儿要清晰地向他人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绪情感,离不开语言能力的发展。

  可见,幼儿在健康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应与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地发展,这也正体现了《指南》所倡导的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的基本理念。

  (二)对《指南》健康领域目标及其核心价值的理解

  1. 幼儿体态健康的发展目标

  《指南》在健康领域的身心状况中提出了幼儿具有健康的体态的发展目标,并进一步提出身高和体重要适宜以及要逐渐形成正确的坐姿、站姿和行走姿势等具体要求。这一目标对促进幼儿正常的生长发育与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幼儿阶段正处于身体形态和机能发育、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身体姿势形成的重要时期。身高和体重是评价幼儿生长发育状况最常用、最重要的形态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儿身体发育的基本特征和幼儿的营养状况。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部分大中城市中儿童肥胖症的比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虽与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有关,但更与成人不正确的健康观和饮食观以及由此导致的幼儿热量摄入过多、运动不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在我国部分偏远地区,却因为经济较落后、生活条件较差,尚存在部分幼儿营养不良、身体形态发育不够理想等现象。可以说,这两种状况都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应引起幼儿家长、幼儿园以及相关部门的广泛重视。

  此外,在幼儿园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忽视幼儿健康体态发展的问题。例如,在同一个年龄班中,幼儿的身高可能会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然而,幼儿园配备的桌子和椅子却是同样的高度,致使幼儿在进餐、开展桌面学习活动时容易出现异常身体姿势,如弯腰驼背或抬胳膊耸肩等问题,若长期这样,很容易导致幼儿脊柱的异常弯曲。又如,有的幼儿园配备的床铺不符合国家有关幼儿园设备的卫生要求,有可能产生不利于幼儿脊柱正常发育的现象。再如,有些教师不太关注幼儿坐姿、站姿和行走姿势是否正确的问题,也有不少的幼教机构要求幼儿长时间端坐或要求幼儿开展书写练习活动。如此种种,均不利于幼儿体态的健康发展,急需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指南》围绕幼儿健康体态的发展目标,从营养与健康的膳食供给、桌椅和床的卫生要求、睡眠时间的保证、定期的健康检查以及正确身体姿势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较为全面的保障要求和明确的工作方向。

  2. 幼儿情绪健康的发展目标

  《指南》在健康领域的身心状况中提出了幼儿情绪安定愉快的发展目标。

  良好的情绪表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对于幼儿来说,情绪的安定与愉快是维护身心健康、促使其产生社会适应行为并逐渐形成良好个性的重要条件。《指南》依据幼儿的情绪特点与发展需要,提出了不同年龄段幼儿在稳定情绪、保持愉快情绪、适度表达和调节情绪等方面的具体发展目标。幼儿的情绪表现与幼儿所处的环境及其内在的感受直接关联。在幼儿园尚存在忽视幼儿情绪和内在感受的现象,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例如,初入园的幼儿通常会因为与亲人分离以及环境陌生而产生焦虑、紧张、伤心、害怕等不良情绪,这时教师要理解他们的心情,要格外地关爱他们,帮助他们缓解分离焦虑,并通过引导他们进入到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促使他们体验到幼儿园生活与活动的快乐。但是,有的教师却无视幼儿的这种感受和需要,任幼儿哭泣或伤心,也有的教师甚至会吓唬或训斥幼儿。入园初期的幼儿若长时间处于这种不良的情绪状态,很容易致使身体机能的失调,出现身体不适、生病或夜惊、梦魇等身心健康问题。又如,在幼儿进餐过程中,有些教师可能会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维持进餐秩序、保持进餐环境的安静、督促幼儿快吃、要求幼儿不挑食或完成一定的进食量等方面,虽说教师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但这种做法却会导致进餐环境过于紧张、压抑和沉闷,进而导致幼儿无法感受到进餐过程的轻松和愉悦,从而影响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再如,有的教师会对那些乖巧懂事、聪明能干、可爱随和的幼儿表现出明显的偏爱,给予他们较多的关爱和照顾,而不太喜欢那些调皮捣蛋或性格有点异常的幼儿,有时甚至会不自觉地对他们表现出不耐烦、拒斥的态度或行为。教师这种不公平、不接纳的态度和行为很容易被那些较敏感的幼儿意识到,很可能对其情绪表现以及个性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良好的感受和体验是幼儿形成安定、愉快情绪的基础。幼儿若能经常性地获得良好的感受和体验,便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感受和体验,便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模式和习惯。为此,《指南》在教育建议中强调要为幼儿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要以积极、愉快的情绪影响幼儿,要欣赏幼儿、接纳幼儿等,这对于帮助幼儿逐渐形成安定、愉快的情绪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同时,《指南》还强调要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我们可以从帮助幼儿学习识别情绪、理解情绪和表达情绪开始,逐渐引导幼儿学习和掌握那些转移、缓解或控制消极情绪(如生气、伤心)的方法,这是促进幼儿情绪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3. 幼儿适应能力的发展目标

  《指南》在健康领域的身心状况中提出了促进幼儿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的发展目标。

  人的适应能力既体现身体对内、外环境极其变化的适应上,反映出身体机能和体质状况,也体现在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上,即我们常说的社会适应能力。《指南》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人体对天气冷热极其变化的适应、对日常交通工具的适应、对新环境和集体生活的适应等方面提出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目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有关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包含在《指南》的社会领域中。

  围绕幼儿适应能力的发展,《指南》从保证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开展多种游戏活动、锻炼幼儿适应生活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这对幼儿提高幼儿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其中,通过一些游戏活动(如转圈)和器械活动(如玩秋千、坐转椅)来促进幼儿平衡机能的发展的教育建议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幼儿平衡机能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脑的功能和认知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为此,建议幼儿园应更多地配备秋千、荡船、转椅等运动器械,并引导幼儿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

  4. 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目标

  《指南》在健康领域的动作发展中从身体素质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促使幼儿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和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的发展目标。

  身体素质反应了个体在身体运动中的机能水平。如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和灵敏性反应了神经系统对肌肉活动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力量、耐力则体现了肌肉组织和心肺系统的功能状况。具体来说,平衡能力是完成各种身体动作的前提,发展幼儿的平衡,有助于幼儿身体保持在平稳、安全的状态下进行各种活动,它是幼儿实现自我保护的最基本能力。身体运动多种多样,无论是走、跑,还是攀爬、拍球等活动,都需要身体很多部位快速、准确的反应和有效的配合,这与协调能力和灵敏性直接关联。力量是身体运动的基础,没有肌肉力量,幼儿就无法站立、行走,更无法做跑、跳、攀登、搬运等动作。耐力体现了心肺和肌肉等方面的综合状况,幼儿心肺功能逐渐增长,肌肉耐力不断提高,就能较轻松地开展各种身体活动。由此可见,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灵敏性、力量和耐力都是最基本的身体素质。

  目前,我国城市中独生子女较多,不少家长对孩子的保护和照顾有些过度,幼儿的运动机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城市公共设施的不断完善,幼儿出门就坐车、上楼就乘电梯等现象也越来越多,这无形之中会减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身体运动的机会。有的家长自己不爱运动,进而对幼儿身体运动和动作发展的价值缺乏足够的重视。也有的幼儿园因为各种原因不太重视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如此种种都会影响幼儿体质的增强,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重视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其实质就是要增强幼儿体质。《指南》虽然将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和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分开讲述,但实际上在许多运动中这些身体素质是具有一定关联的,例如,幼儿在玩追逐、躲闪跑的游戏时,要想跑得快,必须具备一定的腿部肌肉力量和耐力,这样才能蹬地有力,并能与他人一起玩较长的时间,与此同时,奔跑的过程离不开身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而要成功地躲闪他人的追逐或是尽快地捉住他人,灵敏性是关键。因此,在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上,应注意这两个目标的相互关联和有机结合。

 

 

 

 

 

 

 

 

 

 

 

 

 

 

 

《指南》社会领域教育建议解析

肖成红

 

从《指南》有关各年龄阶段幼儿身体素质发展的具体目标与教育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三方面的特点:

1)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状况可以在生活中和不同的身体运动中表现出来。例如,上下楼梯反映了幼儿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和灵敏性的发展状况,一定距离的行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儿耐力发展情况;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和灵敏性可以在幼儿跑、跳、攀登、钻、爬、拍球等活动中表现出来。

2)各年龄段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目标可以通过多种身体运动体现出来。例如,4~5岁幼儿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和灵敏性可以通过成功地走平衡板、匍匐爬行、助跑跨栏、自抛自接球或与他人玩追逐躲闪跑游戏等活动体现出来。5~6岁幼儿的力量、耐力的发展目标可以通过双手悬垂的时间、投掷沙包的距离、单脚连续跳跃的距离、快跑或连续行走的距离等方面体现出来。

3)实现幼儿身体素质发展目标的基本途径有两个:一是在日常生活注意培养幼儿,如鼓励幼儿多走路、少坐车,自己上下楼梯或背包等;二是通过开展丰富多样、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来发展幼儿的身体素质,如开展走、跑、跳、投掷、攀登、钻、爬、悬垂、球类、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游戏活动等。

  5. 幼儿手的动作的发展目标

  《指南》在健康领域的动作发展中提出了促使幼儿手的动作灵活协调的发展目标。

  手的动作的发展对于个体适应社会生活以及实现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收的动作的发展是以协调和控制能力的发展为主要标志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因爱与神经和肌肉的快速与准确反映,是神经控制与调节能力的重要表现。《指南》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手的动作的灵活与协调以及使用工具这两个维度提出了幼儿在各年龄段学习与发展的具体目标。

  使用工具是维持人类生存以及适应人类生活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对于幼儿来讲,手的动作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学习使用工具,如用勺吃饭、用笔绘画或写字、用剪刀剪东西。

  由于幼儿日常生活离不开收到手的活动,其他领域的活动也离不开手的参与(如阅读与书写准备、操作与摆弄物体、美术活动),因此,只要我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幼儿手的动作能力就可以在各种相关活动自然地得到锻炼并获得发展,这也正是《指南》相关教育建议中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

  6. 幼儿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发展目标

  《指南》在健康领域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中提出了要促使幼儿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发展目标。

  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是维护和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积极方式和重要途径,它不仅能有效减少有害物质对幼儿机体内在的不良影响,更好地维护健康,还能对其未来的健康产生积极、持久的影响。

  《指南》从有规律地生活、对体育活动有兴趣、良好的饮食习惯(如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常喝白开水)和卫生习惯(用眼卫生、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等方面提出了不同年龄段幼儿需要学习与发展的具体目标。其中,有部分目标已为广大教师所熟知,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也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也有部分目标是以前尚未提及过或人们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问题的。例如,3~4岁喜欢吃水果、蔬菜等新鲜食品愿意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以及5~6主动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等目标,与2007年卫生部颁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出的学前儿童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喝含糖高的饮料等观念基本一直,这不仅体现出国家对于幼儿营养状况与健康的关注,也体现出对幼儿从小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视。而要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则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对幼儿进行初步的饮食与营养教育。又如,在《纲要》的健康领域中,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的目标是与动作协调、灵活的目标一起提出的,而在《指南》中,则将3~4岁和4~5岁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以及5~6岁能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目标放在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发展目标之中,这充分体现了视体育活动兴趣与习惯为良好的生活习惯的现代保育理念以及终身体育的健康理念。

  7.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目标

  《指南》在健康领域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中提出了促使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目标。

  由于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与幼儿生活、卫生习惯以及手部动作之间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幼儿生活自理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不仅包含在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目标中,而且在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以及手的动作灵活协调这两个目标中也有所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健康领域中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概括地将《指南》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包括盥洗、排泄、穿脱衣服和鞋袜、整理生活用品与学习用品等内容。幼儿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监狱我国独生子女家庭较多以及隔代育儿情况较普遍的现状,《指南》在相关教育建议中特别之处要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减少包办代替,为此,幼儿园需要做好家长工作,只有家园配合,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8. 幼儿安全生活的发展目标

  《指南》在健康领域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中提出了要促使幼儿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目标。

  幼儿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但又缺乏对危险事物或行为的认识和判断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也较弱,因而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成人注意保护和照顾固然重要,但随着幼儿年龄的逐渐增长,幼儿还需要在成人的指导下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具备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幼儿安全生活的能力是保障自身生命安全、维护自身健康必备的基本能力。《指南》针对幼儿的生活环境与发展需要,从与人交往的安全、活动或运动的安全、交通安全以及求助、防灾等角度提出了不同年龄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

  为实现幼儿安全生活的发展目标,《指南》在相关的教育建议中不仅强调成人要为幼儿创设安全的生活环境和提供必要的保护,还列举了许多与幼儿生活密切关联的安全知识以及求助、自救的方法,为幼儿园和家庭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提供了丰富而具体的内容以及方法上的指导。其中幼儿园应定期进行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逃生演习这一教育建议十分重要,有助于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以及集体应对相关灾害的能力或危及状态下的处理能力。

  综上所述,《指南》在健康领域提出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体现了国家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合理期望,为幼儿园和家庭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指出了具体而明确的方向。为了更好地实现《指南》中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我们需要认真研读和准确理解《指南》,并将它真正贯彻落到实践中去。

编辑:赵裕旺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沛县湖西农场幼儿园 特此声明。